2009年4月8日 星期三

纏 鬧 繞的絲線造花藝術

纏 鬧 繞的絲線造花藝術 劉 邦 漢 撰

曾國棻從事纏花的創作,緣起於2006年就讀研究所時,苦思專題研究之主題,無意間接觸到有關鹿港之春仔花的報導,由於他平日就喜愛傳統工藝,對於這麼一朵小紅花,必須用絲線環狀的纏、鬧、繞來成形,感到相當的新鮮與有趣,即興起將研究主題訂為「台灣傳統纏花藝術之研究」的構想,經指導教授討論後,從無到有的受教於陳惠美老師之習藝過程,深感於纏花的造型巧妙與多變,非依想法則能完成豐富的內容,於是開啟了他對纏花的實驗創作。

纏花是一項擁有悠久歷史背景的傳統民間技藝,早期的纏花用品普遍運用於節慶,特別是婚嫁禮俗上;傳統的客家婦女出嫁時,須備有各式纏花飾品作為嫁妝,因此纏花的樣式繁多。而閩南族群則稱作春仔花,於婚嫁時盛行將纏花插戴髮際喻意吉祥,稱作「春仔花」;在<臺北市志>當中提到「女人素重身飾,蓋欲以珠光寶氣眩其華貴也。種類其多,述之其下。」「花簪:有使用造花者,亦有使用生花者。造花係用紅綢或琇線織製,稱春仔花、綉線花、綢春花等。」
纏花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,一些風俗也跟著現代化的腳步調整,生活中的禮俗逐漸的簡化,現代人講求快捷、便利,而纏花工藝在製作上大都採用人工,耗時費工的纏花大都以花卉為主,動物造型較少見,其作法是將絲線纏繞於紙型上,再加以組裝而成。對於能否將絲線纏繞堅實牢固,紙型的弧度、硬度便成了一項最主要的技巧,太圓弧的紙型會造成彩線滑落,因而練習裁減適當的紙型是製作纏花的首要工作。希望能在造型的表現上更為活潑和普及,除花卉、昆蟲、動物甚至人物上,嘗試各項可能來呈現纏花的多元新面貌。

纏花製作過程需極大的耐心與愛心,因徒手捻細絲線纏繞的女紅,是件耗時費工的手工藝術,對於一個大男生來說,曾國棻常引起一般民眾圍觀者的好奇,看到纏花大家總會說好漂亮,但又好像不太實用;這些女紅卻是曾國棻最佳的心靈調劑品,一邊創作同時也享受著片刻的寧靜。隨著機械化時代的來臨與生活步調的改變,纏花之實質用途,已顯然不符合時代需求,但對曾國棻進行研究後發現;在傳統纏花的身上,實用性似乎已不是最重要的一環,而是纏花製作的過程中,所傳遞出精神與內涵,是老祖先代代相傳,本土文化的實實在在代表與保存。正因如此,希望他在作品上除了創新外,同時能兼顧台灣文化的本質,在2009年將舉辦個人首展,呈現21世紀的纏花藝術新面貌,延續多元的生命力。

作品介紹
1.胸花設計
說明:
傳統纏花為使作品纏呈現華麗感,會纏上金箔紙片,稱為帶金;這件胸花作品則改用珍珠及水晶點綴,以百合及蘭花的造型為設計主軸,更增添富貴的氣息。

2.富貴 登科 延年
說明:
以中國人對於「福、祿、壽」圓滿人生冀求的期待概念,將牡丹、石榴及桃花搭配鳳凰、螽蟖和龜完成一組髮霑設計。

3.互訴 
說明:
改變纏花慣用的暖色系,整件作品以冷色系來呈現,利用黑白的反差,突顯視覺的焦點。
 
4.花響
說明:
早期纏花為婦女女紅的表現,常與刺繡並用,「花響」利用平面的刺繡,與立體的纏花,傳達多層次的組合方式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